企业🤖AI智能体构建引擎,智能编排和调试,一键部署,支持私有化部署方案 广告
教学目的: 1、认识8个生字,会写12个生字。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。 2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深入第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。 3、感受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,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。 教学重点: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。 教学难点: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,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。 第二课时 一、复习导入。 回忆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,分别用一个词,概括在这三个阶段中,周恩来的情感变化?生说,师板书:疑惑;气愤;立志。 二、精读课文,体会人物思想。 1、学习课文第一部分(第1—6节)。 (1)读课文,提问:周恩来的内心感到怎样?(很疑惑)。疑惑什么呢?(生答)板书:中华不振。 (2)在文中画出有关产生疑惑的语句。 A、为什么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? B、为什么那是外国租界地,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? C、租界地是什么样的?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,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?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? …… (3)自由读这些句子,请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。 (4)指名读,评价所读效果。 (5)同桌同学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。 2、学习第二部分。(第7-9节) (1)仔细阅读这部分。 (2)提问:此时,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?(气愤)。是因为什么事感到气愤?(外国人轧死了中国人,没有愧疚之情反得意扬扬。中国巡警没有惩罚洋人,反而训斥受害人。围观的人见此情况尽管气愤,但没有人敢说。)让学生用“因为……所以” 的句式说。 (3)想象练习,让学生体会情感。 A、这位妇女的遭遇悲惨吗?这里仅仅只写这位妇女吗?从书上找出描写妇女可怜的语句。 (很悲惨,这里不只是写这位妇女,她是代表中国同胞。)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,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泣着什么…… B、边读边想象,她怎样哭诉?在哭诉什么? C、此时周恩来体会到了什么?(“中华不振”的含义)是什么让他体会到的?(他看到中国人受欺凌。)板书:中国人受欺凌 (4)思考: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,这段在这到什么作用?(因为这段主要是一个过渡段,第一句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的切身体会到“中华不振”的含义,第二句巧妙第把课文引入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。这段话在这主要起到了“承上启下”的作用。) 3学习第三部分。(第10—15节) (1)朗读课文, (2)思考:周恩来沉思什么,你从哪里知道? (沉思立志—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,从修身课上。)板书: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(3)分析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?这里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,这样写有什么好处? 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是:为明理、为挣钱、为吃饭,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;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,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。 采用“对比”的方法。在这样的对比中,容易使我们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。板书:博大胸怀、远大志向。 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》最新教案设计 1、学习第四部分。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。 三、联系全文,深入思考。 使周恩来立下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? 因为他认识到,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,就要振兴中华,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,所以他立下了这个远大的志向。 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?(因果关系。前面两件事是原因,后面一件事就是结果。)文章是怎样把三件事连一起的?(多处应用“过渡句、过渡段”衔接起来的)。 四、课堂小结: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,对课文有了较深的理解,对有关的写作方法也有所了解,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,要做到:“学有所获、学有所用”。 五、布置作业。 1、继续朗读课文, 2、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,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,然后写一写。 板书设计: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 (中华不振) 博大胸怀 周恩来 气愤(中国人被欺凌) 远大志向 立志(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