💎一站式轻松地调用各大LLM模型接口,支持GPT4、智谱、星火、月之暗面及文生图 广告
【81.1 节拍。】 单片机的C语言经过C编译器后,翻译成很多条机器指令,单片机逐条执行这些指令,每执行一条指令都是按照固定的节奏进行的,两条指令之间是存在几乎固定的时间间隔(实际上不是所有指令的间隔时间都绝对一致,这里方便理解暂时看作是一致),这就是节拍,每个节拍之间的时间间隔其实就是指令周期,因此,指令周期越短,节拍就越短,单片机的运算速度就越快。指令周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?指令周期是由“心跳速度”和“心跳个数”决定的。指令周期都是由固定的N个“心跳个数”组成的,指令周期到底由多少个“心跳个数”组成?每种单片机每类指令各不一样。我们用的51系列单片机,最短的单周期指令是由12个“心跳个数”组成,依次类推,双周期指令由24个“心跳个数”组成,4周期指令由48个“心跳个数”组成。但是光有“心跳个数”还不够,还必须搭配知道“心跳速度”才能最终计算出指令周期。这里的“心跳速度”就是晶振的频率,“心跳个数”就是累计晶振的起振次数。比如,假设我们用的51单片机是12MHz(本教程实际用的是11.0592MHz),那么每个单周期的指令执行的时间是:12x(1/12000000)秒=1微秒。这个公式左边的“12”代表“12个晶振起振的次数”,这个公式右边的“(1/12000000)”代表晶振每起振1次所需要的单位时间。二者结合,刚好就是“心跳个数”乘以“单个心跳周期”等于指令周期,而指令周期就是节拍的时间。 ![](https://img.kancloud.cn/52/1a/521ad234fd8d5cdf42d846ef9291f45d_407x355.png) 图81.1.1 单片机的晶振 【81.2 累计节拍次数产生延时时间。】 有了这个最原始的“节拍”概念,现在开始编写一个练习程序,让一个LED灯闪烁,闪烁的本质,就是让一个LED灯先亮一会(“一会”就是延时),然后紧接着让LED灯熄灭一会(“一会”就是延时),依次循环,在视觉上看到的连贯动作就是LED闪烁。这里的关键是如何产生这个“一会”的延时,本节教程所用的就是一个for循环来执行N条空指令,每执行一条空指令就需要消耗掉1个左右的指令周期的时间(大概1微秒左右),空指令执行的循环次数越多,产生的延时时间就越长。例子如下: ![](https://img.kancloud.cn/73/34/7334d9d189f0de190e15939b9fff75d9_214x279.png) 图81.2.1 灌入式驱动8个LED \#include "REG52.H" sbit P0\_0=P0^0; //利用sbit和符号“^”的组合,把变量名字P0\_0与P0.0引脚关联起来 unsigned long i; //for循环用的累计变量 //unsigned int i; //如果把for循环的变量i改成unsigned int类型,闪烁的频率会加快。 void main() { while(1) { //第(1)步 P0\_0=0; //LED灯亮。 //第(2)步 for(i=0;i<5000;i++) //累计的循环次数越大,这里的延时就越长,“亮”持续的时间就越长。 { ; //分号代表一条空指令 } //第(3)步 P0\_0=1; //LED灯灭。 //第(4)步 for(i=0;i<5000;i++) //累计的循环次数越大,这里的延时就越长,“灭”持续的时间就越长。 { ; //分号代表一条空指令 } //第(5)步:这里已经触碰到主循环while(1)的“底线”,所以接着跳转到第(1)步继续循环 } } 现象分析: 理论上,每执行1条指令大概1微秒左右,但是实际上,我们看到的实验现象,发现累计循环才5000次,按理论计算,应该产生0.005秒左右的延时才合理,但是实际上居然能产生类似0.5秒的闪烁效果,中间相差100倍!为什么?C语言跟机器指令之间是存在翻译的“中间商”环节,一条C指令并不代表一条机器指令,往往一条C指令翻译后产生N条机器指令,比如上面的代码,用到for循环变量i,用的是unsigned long变量,意味着4个字节,即使一条C语言赋值指令估计可能也要消耗4条单周期指令,在加上for循环的判断指令,和累加指令,以及跳转指令,所以我们看到的for(i=0;i<5000;i++)并不代表是真正仅仅执行了5000个指令周期,而是有可能执行了500000条指令周期!假如我们把上述代码中的i改成unsigned int变量(2字节),是会看到闪烁的速度明显加快的,其中原因就是C编译器与机器指令之间存在翻译后的“1对N”的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