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inkChat🤖让你学习和工作更高效,注册即送10W Token,即刻开启你的AI之旅 广告
【92.1 独立按键的硬件电路简介。】 ![](https://img.kancloud.cn/a2/3d/a23df87ac21f61d2182864f67461b009_359x103.png) 上图92.1.1 独立按键电路 按键有两种驱动方式,一种是独立按键,一种是矩阵按键。1个独立按键要占用1个IO口,IO口不能共用。而矩阵按键的IO口是分时片选复用的,用少量的IO口就可以驱动翻倍级别的按键数量。比如,用8个IO口只能驱动8个独立按键,但是却可以驱动16个矩阵按键(4x4)。因此,按键少的时候就用独立按键,按键多的时候就用矩阵按键。这两种按键的驱动本质是一样的,都是靠识别输入信号的下降沿(或上升沿)来识别按键的触发。 独立按键的硬件原理基础,如上图,P2.2这个IO口,在按键K1没有被按下的时候,P2.2口因为单片机内部自带上拉电阻把电平拉高,此时P2.2口是高电平的输入状态。当按键K1被按下的时候,按键K1左右像一根导线连接到电源的负极(GND),直接把原来P2.2口的电平拉低,此时P2.2口变成了低电平的输入状态。编写按键驱动程序,就是要识别这个电平从高到低的过程,这个过程也叫下降沿。多说一句,51单片机的P1,P2,P3口是内部自带上拉电阻的,而P0口是内部没有上拉电阻的,需要外接上拉电阻。除此之外,很多单片机内部其实都没有上拉电阻的,因此,建议大家在做独立按键电路的时候,养成一个习惯,凡是按键输入状态都外接上拉电阻。 识别按键的下降沿触发有四大要素:自锁,消抖,非阻塞,清零式滤波。 “自锁”,按键一旦进入到低电平,就要“自锁”起来,避免不断触发按键,只有当按键被松开变成高电平的时候,才及时“解锁”为下一次触发做准备。 “消抖”,按键是一个机械触点器件,在接触的瞬间必然存在微观上的机械抖动,反馈到电平的瞬间就是“高,低,高,低...”这种不稳定的电平状态是一种干扰,但是,按键一旦按下去稳定了之后,这种状态就消失,电平就一直保持稳定的低电平。消抖的本质就是滤波,要把这种接触的瞬间抖动过滤掉,避免按键的“一按多触发”。 “非阻塞”,在处理消抖的时候,必须用到延时,如果此时用阻塞的delay延时就会影响其它任务的运行效率,因此,用非阻塞的定时延时更加有优越性。 “清零式滤波”,在消抖的时候,有两种境界,第一种境界是判断两次电平的状态,中间插入“固定的时间”延时,这种方法前后一共判断了两次,第一次是识别到低电平就进入延时的状态,第二次是延时后再确认一次是否继续是低电平的状态,这种方法的不足是,“固定的时间”全凭经验值,但是不同的按键它们的抖动时间长度是不同的,除此之外,前后才判断了两次,在软件的抗干扰能力上也弱了很多,“密码等级”不够高。第二种境界就是“清零式滤波”,“清零式滤波”非常巧妙,抗扰能力超强,它能自动过滤不同按键的“抖动时间”,然后再进入一个“稳定时间”的“N次识别判断”,更加巧妙的是,在“抖动时间”和“稳定时间”两者时间内,只要发现一次是高电平的干扰,就马上自动清零计时器,重新开始计时。“稳定时间”一般取20ms到30ms之间,而“抖动时间”是隐藏的,在代码上并没有直接描写出来,但是却无形地融入了代码之中,只有慢慢体会才能发现它的存在。 具体的代码如下,实现的功能是按一次K1或者K2按键,就触发一次蜂鸣器鸣叫。 \#include "REG52.H" \#define KEY\_VOICE\_TIME 50 //按键触发后发出的声音长度 \#define KEY\_FILTER\_TIME 25 //按键滤波的“稳定时间”25ms void T0\_time(); void SystemInitial(void) ; void Delay(unsigned long u32DelayTime) ; void PeripheralInitial(void) ; void BeepOpen(void); void BeepClose(void); void VoiceScan(void); void KeyScan(void); //按键识别的驱动函数,放在定时中断里 void KeyTask(void); //按键任务函数,放在主函数内 sbit P3\_4=P3^4; sbit KEY\_INPUT1=P2^2; //K1按键识别的输入口。 sbit KEY\_INPUT2=P2^1; //K2按键识别的输入口。 volatile unsigned char vGu8BeepTimerFlag=0; volatile unsigned int vGu16BeepTimerCnt=0; volatile unsigned char vGu8KeySec=0; //按键的触发序号,全局变量意味着是其它函数的接口。 void main() { SystemInitial(); Delay(10000); PeripheralInitial(); while(1) { KeyTask(); //按键任务函数 } } void T0\_time() interrupt 1 { VoiceScan(); KeyScan(); //按键识别的驱动函数 TH0=0xfc; TL0=0x66; } void SystemInitial(void) { TMOD=0x01; TH0=0xfc; TL0=0x66; EA=1; ET0=1; TR0=1; } void Delay(unsigned long u32DelayTime) { for(;u32DelayTime>0;u32DelayTime--); } void PeripheralInitial(void) { } void BeepOpen(void) { P3\_4=0; } void BeepClose(void) { P3\_4=1; } void VoiceScan(void) { static unsigned char Su8Lock=0; if(1==vGu8BeepTimerFlag&&vGu16BeepTimerCnt>0) { if(0==Su8Lock) { Su8Lock=1; BeepOpen(); } else { vGu16BeepTimerCnt--; if(0==vGu16BeepTimerCnt) { Su8Lock=0; BeepClose(); } } } } /\* 注释一: \* 独立按键扫描的详细过程,以按键K1为例,如下: \* 第一步:平时没有按键被触发时,按键的自锁标志,去抖动延时计数器一直被清零。 \* 第二步:一旦有按键被按下,去抖动延时计数器开始在定时中断函数里累加,在还没累加到 \* 阀值KEY\_FILTER\_TIME时,如果在这期间由于受外界干扰或者按键抖动,而使 \* IO口突然瞬间触发成高电平,这个时候马上把延时计数器Su16KeyCnt1清零了,这个过程 \* 非常巧妙,非常有效地去除瞬间的杂波干扰。以后凡是用到开关感应器的时候, \* 都可以用类似这样的方法去干扰。 \* 第三步:如果按键按下的时间达到阀值KEY\_FILTER\_TIME时,则触发按键,把编号vGu8KeySec赋值。 \* 同时,马上把自锁标志Su8KeyLock1置1,防止按住按键不松手后一直触发。 \* 第四步:等按键松开后,自锁标志Su8KeyLock1及时清零(解锁),为下一次自锁做准备。 \* 第五步:以上整个过程,就是识别按键IO口下降沿触发的过程。 \*/ void KeyScan(void) //此函数放在定时中断里每1ms扫描一次 { static unsigned char Su8KeyLock1; //1号按键的自锁 static unsigned int Su16KeyCnt1; //1号按键的计时器 static unsigned char Su8KeyLock2; //2号按键的自锁 static unsigned int Su16KeyCnt2; //2号按键的计时器 //1号按键 if(0!=KEY\_INPUT1)//IO是高电平,说明按键没有被按下,这时要及时清零一些标志位 { Su8KeyLock1=0; //按键解锁 Su16KeyCnt1=0; //按键去抖动延时计数器清零,此行非常巧妙,是全场的亮点。 } else if(0==Su8KeyLock1)//有按键按下,且是第一次被按下。这行很多初学者有疑问,请看专题分析。 { Su16KeyCnt1++; //累加定时中断次数 if(Su16KeyCnt1>=KEY\_FILTER\_TIME) //滤波的“稳定时间”KEY\_FILTER\_TIME,长度是25ms。 { Su8KeyLock1=1; //按键的自锁,避免一直触发 vGu8KeySec=1; //触发1号键 } } //2号按键 if(0!=KEY\_INPUT2) { Su8KeyLock2=0; Su16KeyCnt2=0; } else if(0==Su8KeyLock2) { Su16KeyCnt2++; if(Su16KeyCnt2>=KEY\_FILTER\_TIME) { Su8KeyLock2=1; vGu8KeySec=2; //触发2号键 } } } void KeyTask(void) //按键任务函数,放在主函数内 { if(0==vGu8KeySec) { return; //按键的触发序号是0意味着无按键触发,直接退出当前函数,不执行此函数下面的代码 } switch(vGu8KeySec) //根据不同的按键触发序号执行对应的代码 { case 1: //1号按键 vGu8BeepTimerFlag=0; vGu16BeepTimerCnt=KEY\_VOICE\_TIME; //触发按键后,发出固定长度的声音 vGu8BeepTimerFlag=1; vGu8KeySec=0; //响应按键服务处理程序后,按键编号必须清零,避免一直触发 break; case 2: //2号按键 vGu8BeepTimerFlag=0; vGu16BeepTimerCnt=KEY\_VOICE\_TIME; //触发按键后,发出固定长度的声音 vGu8BeepTimerFlag=1; vGu8KeySec=0; //响应按键服务处理程序后,按键编号必须清零,避免一直触发 break; } } 【92.2 专题分析:else if(0==Su8KeyLock1)。】 疑问: if(0!=KEY\_INPUT1) { Su8KeyLock1=0; Su16KeyCnt1=0; } else if(0==Su8KeyLock1)//有按键按下,且是第一次被按下。为什么?为什么?为什么? { Su16KeyCnt1++; if(Su16KeyCnt1>KEY\_FILTER\_TIME) { Su8KeyLock1=1; vGu8KeySec=1; } } 解答: 首先,我们要明白C语言的语法中, if(条件1) { } else if(条件2) { } 以上语句是一对组合语句,不能分开来看。当(条件1)成立的时候,它是绝对不会判断(条件2)的。当(条件1)不成立的时候,才会判断(条件2)。 回到刚才的问题,当程序执行到(条件2) else if(0==Su8KeyLock1)的时候,就已经默认了(条件1) if(0!=KEY\_INPUT1)不成立,这个条件不成立,就意味着0==KEY\_INPUT1,也就是有按键被按下,因此,这里的else if(0==Su8KeyLock1)等效于else if(0==Su8KeyLock1&&0==KEY\_INPUT1),而Su8KeyLock1是一个自锁标志位,一旦按键被触发后,这个标志位会变1,防止按键按住不松手的时候不断触发按键。这样,按键只能按一次触发一次,松开手后再按一次,又触发一次。 【92.3 专题分析:if(0!=KEY\_INPUT1)。】 疑问:为什么不用if(1==KEY\_INPUT1)而用if(0!=KEY\_INPUT1)? 解答:其实两者在功能上是完全等效的,在这里都可以用。之所以本教程优先选用后者if(0!=KEY\_INPUT1),是因为考虑到了代码在不同单片机平台上的可移植性和兼容性。很多32位的单片机提供的是库函数,库函数返回的按键状态是一个字节变量来表示,当被按下的时候是0,但是,当没有按下的时候并不一定等于1,而是一个“非0”的数值。 【92.4 专题分析:把KeyScan函数放在定时器中断里。】 疑问:为什么把KeyScan函数放在定时器中断里? 解答:中断函数里放的函数或者代码越少越好,但是KeyScan函数是特殊的函数,是涉及到IO口输入信号的滤波,滤波就涉及到时间的及时性与均匀性,放在定时中断函数里更加能保证时间的一致性。比如,蜂鸣器驱动,动态数码管驱动,按键扫描驱动,我个人都习惯放在定时中断函数里。 【92.5 专题分析:if(0==vGu8KeySec)return。】 疑问:if(0==vGu8KeySec)return是不是多此一举? 解答:在KeyTask函数这里,if(0==vGu8KeySec)return这行代码删掉,对程序功能是没有影响的,这里之所以多插入这行判断语句,是因为,当按键多达几十个的时候,避免主函数每次进入KeyTask函数,都挨个扫描判断switch的状态进行多次判断,如果增加了这行if(0==vGu8KeySec)return代码,就可以直接退出省事,在理论上感觉更加运行高效。其实,不同单片机不同的C编译器可能对switch语句的翻译不一样,因此,这里的是不是更加高效我不敢保证。但是可以保证的是,加了这行代码也没有其它副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