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127.1 单片机串口接收数据的底层时序。】
上一节“单线的肢体接触通信”其实是为本节打基础的,通信线只用了一根“数据”线,没有用到“时钟”线,属于异步通信方式,还分析时序中的“1个开始位,8个数据位,1个停止位”等细节内容,这些时序其实就是本节单片机串口通信的底层时序,一模一样。继续上一节的内容(很有必要重新温习一次上一节的异步通信原理),继续沿用甲乙双方靠各自“心跳”的节拍来异步通信的例子,本节单片机串口接收数据是代表乙方,我把乙方串口接收数据的过程翻译成C语言,代码如下:
sbit USART\_RX=P3^0; //用来接收串口数据的数据线
unsigned char Gu8ReceiveData=0; //串口接收到的8位数据
unsigned char i; //连续接收8位数据的循环变量
void main()
{
Gu8ReceiveData=0;
while(1)
{
USART\_RX=1; //51单片机的规则,每次读取数据前都执行一条“置1”指令
Delay(); //乙的心跳间隔时间,待机时,每一个节拍监控一次数据线的状态
if(0==USART\_RX) //如果监控到甲发送的“开始位0”,从下一个节拍开始连续接收8位数据
{
for(i=0;i<8;i++) //连续循环接收8个“数据位”
{
USART\_RX=1; //51单片机的规则,每次读取数据前都执行一条“置1”指令
Delay(); //乙的心跳间隔时间,每个节拍判断读取一位数据
if(1==USART\_RX) //判断读取数据线上的状态
{
Gu8ReceiveData=Gu8ReceiveData | 0x80;
}
else
{
Gu8ReceiveData=Gu8ReceiveData & 0x7F;
}
Gu8ReceiveData=Gu8ReceiveData>>1; //右移一位,为即将接收下一位做准备
}
Delay(); //乙的心跳间隔时间,这里额外增加一个节拍,作为“停止位”的开销。
}
}
}
【127.2 单片机内置的“硬件串口模块”。】
很显然,上面【127.1】分享的时序代码会占用单片机大量的时间,单片机每接收一个字节的数据都会被束缚一次手脚,耽误了其它大事,怎么办?为了把单片机从底层繁琐的时序中解放出来,单片机内置了很多“硬货”,俗称“硬件资源”,“硬件串口模块”便是其中之一。何谓“硬件”,单片机内置的“硬件”可以看作是另外一个独立运行的“核”,这个“核”可以看作是另外一个CPU,可以独立工作,相当于单片机主人在某个领域的一个专用助手。单片机只需要跟这个“核”通信发指令就可以,具体的执行过程由这个“核”独立去完成,这个“核”完成工作之后再把处理结果反馈给单片机。那么,单片机是如何跟这些内置“硬件资源”通信呢?其实它们的通信接口是“寄存器”,不管是单片机给“硬件资源”发送指令,还是单片机从“硬件资源”里读取所需要的结果数据,都是通过“寄存器”来完成。
【127.3 单片机与硬件串口通信的接口“寄存器”。】
硬件串口的寄存器主要涉及:串口的方式选择,波特率,允许串口接收数据,中断的优先级,中断的允许,等等。比如,51单片机的串口是兼容很多种方式的,可以同步通信,也可以异步通信,异步通信还可以兼容10位(1开始位、8数据位、1停止),11位(1开始位、8数据位、1校验位、1停止),等等,这些就是多选题,我们要在某个特定的寄存器里面做出选择。波特率,是用来衡量通信的速度,比如波特率是9600,就意味着1秒钟能收发9600个二进制的位数据,也就是1秒钟能产生9600个时钟节拍,波特率越高通信的速度越快,这些也需要我们往相关的寄存器填入相应的数据,来告知“硬件串口”以哪种波特率进行通信。
那么,对于初学者,寄存器如何配置呢?主要有这些思路:查看芯片手册(datasheet),产看C编译器的手册,查看芯片相关的C语言的头文件(比如51单片机的REG.H),在网上参考别人已经配置好的代码,或者购买相关芯片的学习板时所配套的程序例程。
本节用到的串口,是10位数据长度的异步通信,波特率9600,相关配置的代码如下:
unsigned char u8\_TMOD\_Temp=0;
//串口的波特率与内置的定时器1直接相关,因此配置此定时器1就等效于配置波特率。
u8\_TMOD\_Temp=0x20; //即将把定时器1设置为:工作方式2,初值自动重装的8位定时器。
TMOD=TMOD&0x0f; /此寄存器低4位是跟定时器0相关,高4位是跟定时器1相关。先清零定时器1。
TMOD=TMOD|u8\_TMOD\_Temp; //往高4位的定时器1填入0x2,低4位的定时器0保持不变。
TH1=256-(11059200L/12/32/9600); //波特率为9600。11059200代表晶振11.0592MHz,
TL1=256-(11059200L/12/32/9600); //L代表long的长类型数据。根据芯片手册提供的计算公式。
TR1=1; //开启定时器1
SM0=0;
SM1=1; //SM0与SM1的设置:选择10位异步通信,波特率根据定时器1可变
REN=1; //允许串口接收数据
//为了保证串口中断接收的数据不丢失,必须设置IP = 0x10,相当于把串口中断设置为最高优先级,
//这个时候,串口中断可以打断任何其他的中断服务函数,实现嵌套的功能,
IP =0x10; //把串口中断设置为最高优先级,必须的。
ES=1; //允许串口中断
EA=1; //允许总中断
【127.4 硬件串口的中断函数。】
硬件串口接收完一个字节的数据之后,会及时产生一个串口中断去通知单片机接收数据。单片机在串口中断函数里直接读取“串口专用缓存寄存器”SBUF的数据,就可以直接获得一个完整的8位宽度的数据,省去了繁琐的驱动时序底层。
串口的中断函数跟定时器的中断函数很类似,只不过中断号不一样而已,比如我们前面章节用的定时器0的中断号是“1”,而本节串口的中断号是“4”。这些其实是C编译器定的游戏规则,我们只要根据它提供的数据手册遵守它的游戏规则就好了。串口中断函数里还有一个地方要注意,硬件串口“接收完一个字节”的数据后产生一次中断,而硬件串口“发送完一个字节”的数据后也产生一次中断,这两个一“收”一“发”的中断都是共用中断号为“4”的中断函数,因此,我们必须在中断函数里通过判断寄存器的RI和TI的标志位来判断到底是“收”的中断,还是“发”的中断,并且软件上要及时把RI或者TI及时清零,避免不断进入中断的情况。参考代码如下:
unsigned char Gu8ReceiveData=0; //接收到一个字节的数据
void usart(void) interrupt 4 //串口接发的中断,中断号为4
{
if(1==RI) //接收完一个字节后引起的中断
{
RI = 0; //及时清零,避免一直无缘无故的进入中断。
Gu8ReceiveData=SBUF; //直接读取“串口专用缓存寄存器”SBUF的8位数据。
}
else //发送数据引起的中断
{
TI = 0; //及时清除发送中断的标志,避免一直无缘无故的进入中断。
//以下可以添加一个全局变量的标志位的相关代码,通知主函数已经发送完一个字节的数据了。
}
}
【127.5 上位机与单片机的串口通信例程。】
![](https://img.kancloud.cn/0f/49/0f49cc4e7b34f0e8c13dd7e514906c88_214x279.png)
上图127.5.1 灌入式驱动8个LED
程序功能如下:
波特率9600,校验位NONE(无),数据位8,停止位1。在上位机的串口助手里,发送一个十六进制(HEX模式)的01,让单片机的一颗LED“亮”。发送一个十六进制(HEX模式)的00,让单片机的一颗LED“灭”。上位机的串口助手的使用,请参考前面第11节的相关内容,或者自己在网上查找串口助手软件的使用方法,串口助手软件网上很多,我们的使用要求不高,随便选用一家都可以。代码如下:
\#include "REG52.H"
void usart(void);
sbit P0\_0=P0^0; //一颗LED灯
unsigned char Gu8ReceiveData=0; //接收到一个字节的数据
void main()
{
unsigned char u8\_TMOD\_Temp=0;
P0\_0=1; //LED灭。1代表LED灭, 0代表亮
//串口的波特率与内置的定时器1直接相关,因此配置此定时器1就等效于配置波特率。
u8\_TMOD\_Temp=0x20; //即将把定时器1设置为:工作方式2,初值自动重装的8位定时器。
TMOD=TMOD&0x0f; //此寄存器低4位是跟定时器0相关,高4位是跟定时器1相关。先清零定时器1。
TMOD=TMOD|u8\_TMOD\_Temp; //把高4位的定时器1填入0x2,低4位的定时器0保持不变。
TH1=256-(11059200L/12/32/9600); //波特率为9600。11059200代表晶振11.0592MHz,
TL1=256-(11059200L/12/32/9600); //L代表long的长类型数据。根据芯片手册提供的计算公式。
TR1=1; //开启定时器1
SM0=0;
SM1=1; //SM0与SM1的设置:选择10位异步通信,波特率根据定时器1可变
REN=1; //允许串口接收数据
//为了保证串口中断接收的数据不丢失,必须设置IP = 0x10,相当于把串口中断设置为最高优先级,
//这个时候,串口中断可以打断任何其他的中断服务函数实现嵌套,
IP =0x10; //把串口中断设置为最高优先级,必须的。
ES=1; //允许串口中断
EA=1; //允许总中断
while(1) //主循环
{
}
}
void usart(void) interrupt 4 //串口接发的中断函数,中断号为4
{
if(1==RI) //接收完一个字节后引起的中断
{
RI = 0; //及时清零,避免一直无缘无故的进入中断。
Gu8ReceiveData=SBUF; //直接读取“串口专用缓存寄存器”SBUF的8位数据。
if(0x01==Gu8ReceiveData)
{
P0\_0=0; //LED亮。1代表LED灭, 0代表亮
}
else
{
P0\_0=1; //LED灭。1代表LED灭, 0代表亮
}
}
else //发送数据引起的中断
{
TI = 0; //及时清除发送中断的标志,避免一直无缘无故的进入中断。
//以下可以添加一个全局变量的标志位的相关代码,通知主函数已经发送完一个字节的数据了。
}
}
【127.6 单片机串口电路的简易分析。】
![](https://img.kancloud.cn/57/01/57010762abae4157797b57319514eff1_468x181.png)
上图127.6.1 232串口电路
单片机串口对外的引脚是与IO口的“P3.1、P3.0”共用的。P3.1是串口的TX引脚,即对外发送数据的引脚。P3.0是串口的RX引脚,即接收外部数据的引脚。一旦项目中用了串口,那么这两个引脚就必须“专脚专用”,只给串口单独使用,不再做IO口。平时通信的时候,跟其它单片机或者系统进行串口通信,除了接TX和RX这两根数据线之外,必须一定把双方的负极GND也“共地”接上,否则双方建立不了同样的电压参考点,通信毕然失败。因此,串口通信最低标配是3根线:RX,TX,GND。
如果两个甲乙单片机都布在一块板子上,距离不超过半米,他们两个要进行串口通信,怎么接线?把他们的GND连起来,然后RX与TX“交叉”对接,甲的RX接到乙的TX,甲的TX接到乙的RX。这种在短距离通信的时候,不用增加任何外部辅助压差信号放大芯片,这种方式叫做“串口的TTL”接线方式。
如果两个系统串口通信的距离比较远,比如在不同的板子上,1米以上10米以下的距离,这时就不能采用原始的“串口的TTL”接线方式,因为线缆越长电阻越大,本身就要消耗一些压降,而3.3V的压降很容易就会被消耗完,通信的可靠度和抗扰能力就会降低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可以引用232标准的接线方式,外部需接一个压差放大的芯片,把从原来3.3V的压差放大到一两倍左右,通信的距离就大大提高。具体232的细节,大家可以网上搜搜“RS232”。注意,采用232协议通信,也要注意“共地”和数据线“交叉”的两个问题,232通信的最低标配也是3根线:R,T,GND。上图SP232E就是一个压差信号放大的通信专用芯片。
- 首页
- 第一节:我的价值观
- 第二节:初学者的疑惑
- 第三节:单片机最重要的一个特性
- 第四节:平台软件和编译器软件的简介
- 第五节:用Keil2软件关闭,新建,打开一个工程的操作流程
- 第六节:把.c源代码编译成.hex机器码的操作流程
- 第七节:本节预留
- 第八节:把.hex机器码程序烧录到单片机的操作流程
- 第九节:本节预留
- 第十节:程序从哪里开始,要到哪里去?
- 第十一节:一个在单片机上练习C语言的模板程序
- 第十二节:变量的定义和赋值
- 【TODO】第十三节:赋值语句的覆盖性
- 【TODO】第十四节:二进制与字节单位,以及常用三种变量的取值范围
- 【TODO】第十五节:二进制与十六进制
- 【TODO】第十六节:十进制与十六进制
- 【TODO】第十七节:加法运算的5种常用组合
- 【TODO】第十八节:连加、自加、自加简写、自加1
- 【TODO】第十九节:加法运算的溢出
- 【TODO】第二十节:隐藏中间变量为何物?
- 【TODO】第二十一节:减法运算的5种常用组合。
- 【TODO】第二十二节:连减、自减、自减简写、自减1
- 【TODO】第二十三节:减法溢出与假想借位
- 【TODO】第二十四节:借用unsigned long类型的中间变量可以减少溢出现象
- 【TODO】第二十五节:乘法运算中的5种常用组合
- 【TODO】第二十六节:连乘、自乘、自乘简写,溢出
- 【TODO】第二十七节:整除求商
- 【TODO】第二十八节:整除求余
- 【TODO】第二十九节:“先余后商”和“先商后余”提取数据某位,哪家强?
- 【TODO】第三十节:逻辑运算符的“与”运算
- 【TODO】第三十一节:逻辑运算符的“或”运算
- 【TODO】第三十二节:逻辑运算符的“异或”运算
- 【TODO】第三十三节:逻辑运算符的“按位取反”和“非”运算
- 【TODO】第三十四节:移位运算的左移
- 【TODO】第三十五节:移位运算的右移
- 【TODO】第三十六节:括号的强制功能---改变运算优先级
- 【TODO】第三十七节:单字节变量赋值给多字节变量的疑惑
- 【TODO】第三十八节:第二种解决“运算过程中意外溢出”的便捷方法
- 【TODO】第三十九节:if判断语句以及常量变量的真假判断
- 【TODO】第四十节:关系符的等于“==”和不等于“!=”
- 【TODO】第四十一节:关系符的大于“>”和大于等于“>=”
- 【TODO】第四十二节:关系符的小于“<”和小于等于“<=”
- 【TODO】第四十三节:关系符中的关系符:与“&&”,或“||”
- 【TODO】第四十四节:小括号改变判断优先级
- 【TODO】第四十五节: 组合判断if...else if...else
- 【TODO】第四十六节: 一维数组
- 【TODO】第四十七节: 二维数组
- 【TODO】第四十八节: while循环语句
- 【TODO】第四十九节: 循环语句do while和for
- 【TODO】第五十节: 循环体内的continue和break语句
- 【TODO】第五十一节: for和while的循环嵌套
- 【TODO】第五十二节: 支撑程序框架的switch语句
- 【TODO】第五十三节: 使用函数的三要素和执行顺序
- 【TODO】第五十四节: 从全局变量和局部变量中感悟“栈”为何物
- 【TODO】第五十五节: 函数的作用和四种常见书写类型
- 【TODO】第五十六节: return在函数中的作用以及四个容易被忽略的功能
- 【TODO】第五十七节: static的重要作用
- 【TODO】第五十八节: const(./book/或code)在定义数据时的作用
- 【TODO】第五十九节: 全局“一键替换”功能的#define
- 【TODO】第六十节: 指针在变量(./book/或常量)中的基础知识
- 【TODO】第六十一节: 指针的中转站作用,地址自加法,地址偏移法
- 【TODO】第六十二节: 指针,大小端,化整为零,化零为整
- 【TODO】第六十三节: 指针“化整为零”和“化零为整”的“灵活”应用
- 【TODO】第六十四节: 指针让函数具备了多个相当于return的输出口
- 【TODO】第六十五节: 指针作为数组在函数中的入口作用
- 【TODO】第六十六节: 指针作为数组在函数中的出口作用
- 【TODO】第六十七节: 指针作为数组在函数中既“入口”又“出口”的作用
- 【TODO】第六十八节: 为函数接口指针“定向”的const关键词
- 【TODO】第六十九节: 宏函数sizeof(./book/)
- 【TODO】第七十节: “万能数组”的结构体
- 【TODO】第七十一节: 结构体的内存和赋值
- 【TODO】第七十二节: 结构体的指针
- 【TODO】第七十三节: 结构体数据的传输存储和还原
- 【TODO】第七十四节: 结构体指针在函数接口处的频繁应用
- 【TODO】第七十五节: 指针的名义(例:一维指针操作二维数组)
- 【TODO】第七十六节: 二维数组的指针
- 【TODO】第七十七节: 指针唯一的“单向输出”通道return
- 【TODO】第七十八节: typedef和#define和enum
- 【TODO】第七十九节: 各种变量常量的命名规范
- 【TODO】第八十节: 单片机IO口驱动LED
- 【TODO】第八十一节: 时间和速度的起源(指令周期和晶振频率)
- 【TODO】第八十二节: Delay“阻塞”延时控制LED闪烁
- 【TODO】第八十三节: 累计主循环的“非阻塞”延时控制LED闪烁
- 【TODO】第八十四节: 中断与中断函数
- 【TODO】第八十五节: 定时中断的寄存器配置
- 【TODO】第八十六节: 定时中断的“非阻塞”延时控制LED闪烁
- 【TODO】第八十七节: 一个定时中断产生N个软件定时器
- 【TODO】第八十八节: 两大核心框架理论(四区一线,switch外加定时中断)
- 【TODO】第八十九节: 跑马灯的三种境界
- 【TODO】第九十节: 多任务并行处理两路跑马灯
- 【TODO】第九十一节: 蜂鸣器的“非阻塞”驱动
- 【TODO】第九十二节: 独立按键的四大要素(自锁,消抖,非阻塞,清零式滤波)
- 【TODO】第九十三节: 独立按键鼠标式的单击与双击
- 【TODO】第九十四节: 两个独立按键构成的组合按键
- 【TODO】第九十五节: 两个独立按键的“电脑键盘式”组合按键
- 【TODO】第九十六节: 独立按键“一键两用”的短按与长按
- 【TODO】第九十七节: 独立按键按住不松手的连续均匀触发
- 【TODO】第九十八节: 独立按键按住不松手的“先加速后匀速”的触发
- 【TODO】第九十九节: “行列扫描式”矩阵按键的单个触发(原始版)
- 【TODO】第一百节: “行列扫描式”矩阵按键的单个触发(优化版)
- 【TODO】第一百零一节: 矩阵按键鼠标式的单击与双击
- 【TODO】第一百零二节: 两个“任意行输入”矩阵按键的“有序”组合触发
- 【TODO】第一百零三节: 两个“任意行输入”矩阵按键的“无序”组合触发
- 【TODO】第一百零四节: 矩阵按键“一键两用”的短按与长按
- 【TODO】第一百零五节: 矩阵按键按住不松手的连续均匀触发
- 【TODO】第一百零六节: 矩阵按键按住不松手的“先加速后匀速”触发
- 【TODO】第一百零七节: 开关感应器的识别与软件滤波
- 【TODO】第一百零八节: 按键控制跑马灯的启动和暂停和停止
- 【TODO】第一百零九节: 按键控制跑马灯的方向
- 【TODO】第一百一十节: 按键控制跑马灯的速度
- 第一百一十一节: 工业自动化设备的开关信号的运动控制
- 【TODO】第一百一十二节: 数码管显示的基础知识
- 【TODO】第一百一十三节: 动态扫描的数码管显示数字
- 【TODO】第一百一十四节: 动态扫描的数码管显示小数点
- 【TODO】第一百一十五节: 按键控制数码管的秒表
- 【TODO】第一百一十六节: 按键控制数码管的倒计时
- 【TODO】第一百一十七节: 按键切换数码管窗口来设置参数
- 【TODO】第一百一十八节: 按键让某位数码管闪烁跳动来设置参数
- 【TODO】第一百一十九节: 一个完整的人机界面的程序框架的脉络
- 【TODO】第一百二十节: 按键切换窗口切换局部来设置参数
- 【TODO】第一百二十一节: 可调参数的数码管倒计时
- 【TODO】第一百二十二节: 利用定时中断做的“时分秒”数显时钟
- 【TODO】第一百二十三节: 一种能省去一个lock自锁变量的按键驱动程序
- 【TODO】第一百二十四节: 数显仪表盘显示“速度、方向、计数器”的跑马灯
- 【TODO】第一百二十五节: “双线”的肢体接触通信
- 【TODO】第一百二十六节: “单线”的肢体接触通信
- 【TODO】第一百二十七节: 单片机串口接收数据的机制
- 【TODO】第一百二十八节: 接收“固定协议”的串口程序框架
- 【TODO】第一百二十九节: 接收带“动态密匙”与“累加和”校验数据的串口程序框架
- 【TODO】第一百三十节: 接收带“动态密匙”与“异或”校验数据的串口程序框架
- 【TODO】第一百三十一节: 灵活切换各种不同大小“接收内存”的串口程序框架
- 【TODO】第一百三十二节:“转发、透传、多种协议并存”的双缓存串口程序框架
- 【TODO】第一百三十三节:常用的三种串口发送函数
- 【TODO】第一百三十四节:“应用层半双工”双机串口通讯的程序框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