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inkChat2.0新版上线,更智能更精彩,支持会话、画图、阅读、搜索等,送10W Token,即刻开启你的AI之旅 广告
**第六部分** **非人格的特别静心** 第五部分专门解释了人格的特别静心。本部分将专门解释非人格的特别静心。或许还记得,有关一个人的静心是人格的;有关(1)人格的方面,或(2)通常理解的人格范围之外事物的静心,是非人格的。在第五部分的《等级列举式分类表》中,前四个是人格的静心形式,其余八个是非人格的。如同人格的静心形式,非人格的静心形式也值得逐一分别解释。 人的注意力有一种被吸引到自己的身体或其他形体的倾向,而无视这些形体所表现的精神。这导致幻相、纠葛等等复杂性。因此产生对一种能够让求道者对众形体的真正地位和意义,培养适当观点和正确态度之静心类型的需要。在这类静心中,求道者养成把一切形体同等视作同一遍在生命的显现,单独本身什么都不是的恒常习惯。这个静心类型有助于摆脱跟造物世界的纠葛,促进最高类型的博爱的培养,即把全人类和一切众生皆视为不可分整体的成员。 然而,除非由有关自己身体的另一类静心补充,否则涉及众多显现生命形式的静心类型就不完整。一个人自己的身体——浊、精或心,就像其他人的身体,都是一体遍在生命的一个形式。但深深的执著使意识集中于一个人自己的身体,以至与之认同。对自己身体的不断超然念头,促进意识的解放和真正自知的降临。这个类型的静心对求道者非常有效。这样浊、精、心诸身体都被视作可随意穿脱的外衣。 有关众多显现生命形式的静心类型和有关个人身体的静心类型,都是对如下非人格静心形式的准备:(1)努力地将意识撤出所有众多的显现生命形式和自己的身体,(2)把意识集中于神的无形无限方面。这种非人格静心形式,在初级阶段必须借助于某些代表无限的象征。同关于无限的抽象概念相比,从暗示和表示无限的意象开始,实际上更有帮助。可让心稳定于天空、海洋或广大虚空等意象。一旦选择具体的意象,求道者在静心期间就应坚持到底,不让另一个意象取代。在这些代表无限的象征中,全然和无穷的虚空难以想象;但倘若一个人能够成功地观想,它会是最好的象征。即便用无穷虚空代表无限,但这个静心形式也不期待求道者达到心全空。那种全空要求全部心理活动止息和绝无思想或念头;但在这个静心形式,心乃借助于一个重要象征,努力认识和证悟神的无形无限方面。 这种非人格静心形式有一个重要变种。其中求道者不把他所想象的无限,看作外在于他的某物的无穷延伸。把无限想象为内在于自己,更有助益。把无限想象为内在之后,求道者应心中反复想:“我像内在天空般无限”,或者 “我像内在海洋般无限”,或者“我像内在虚空般无限” ,来强烈地暗示自己同无限一体。使用简单“我是内在无限” 公式也许更有用:在心中反复想公式的同时,通过所选择的意象,认识与证悟无限的意义。公式不必用很多话;抓住它所表述的思想已足够。 “我是无限” 静心可能会导致求道者融入神的无形无限方面。有些求道者融入的非常彻底,以至大群蚊子飞过都听不见。有些求道者会变得心神不安或容易烦恼。不应老是担心静心缺乏成功,而要坚持不懈,不管是否体验到融入。放松的姿势也有助于融入,但除非有大师帮助,否则终极的融入就不可能。 到目前为止所解释的静心形式,主要涉及到体验的客观对象。有一些非人格的静心形式,涉及到体验的主体。这种重要静心形式之一是不停地询问:“做这些事情的是谁?” 求道者发现自己在想,“我睡觉”,“我走路”,“我吃饭”,“我说话”,“我看,听,触,尝,嗅”,“我思想,感受,欲望” 等念头。这种静心形式探究的问题是,“这个‘我’是谁?” 灵魂根本不体验这些东西。灵魂不睡觉、走路、吃喝或讲话,不看、听、触、尝或嗅,不思想、感受或欲望。行为者到底是谁?必须找到这一切活动的本源,解开一切生命的奥秘。 有一种力量在做所有这些事情,一个人必须知道自己有别于这种力量,并能够超然地运用之。求道者认为是自己走路,其实是他的身体走路。求道者认为是自己看、听、思想、感觉或欲望,其实是他的心通过某个方便媒介做这一切事情。作为灵魂,求道者无处不在,实际上什么都不做。然而,仅仅认为自己作为灵魂,无所不在和实际上无所作为还不够。他必须知道这个。 还可以通过如下的静心形式获得对灵魂的知识:求道者努力地把自己体验为一切身体和心理事件的单纯见证者。当一个人从梦中醒来后,他认识到自己不是梦中行为的真正执行者,而仅仅是一个见证者。如果求道者坚持练习把自己看作他在醒及梦状态所体验的,一切身体和心理事件的见证者,就会很快培养彻底的超然,从而摆脱与世俗事件相关的所有烦恼痛苦。这种静心形式旨在把求道者拉出时间的桎梏,使他立刻解除与受限能量表现相关的烦躁不安。作为见证者,灵魂超然于时间中的所有事件,不受行动结果的束缚。这一切必须被体验,不仅仅是被想象。 尽管如此,有关体验主体的静心形式也有弊端,也就是真正的体验主体从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或静心对象。因此,这些静心形式至多只能使求道者非常接近自知,其全盛光荣只有在心领域被完全超越时才会降临。因此,特别静心的一些非人格形式涉及到心理运作,终极上旨在让心静止。 达到对念头的控制,即完全意识到它们是什么。对于它们首先需要照管才能控制。初学者在平常的内省中,难得对脑中闪过的模糊念头予以适当关注。因此求道者偶尔把所有的念头原样记录下来,在空闲时仔细考察,也有助益。这个过程不同于写作计划好的论文。允许念头出现,不加引导或抑制,以便潜意识里甚至被压抑的因素可以进入有意识心。 在更高级阶段,当念头在意识中出现时,会发生对心理过程的强烈觉知。这时已没有必要把这些念头记录下来。对心理运作的观察应由对念头的评价伴随。只有通过鉴赏念头的价值才能控制念头。当各种袭击心的念头受到评价时,内部业相刺激得到正视和适当认识,会把心从与之相关的一切痴迷强迫中解放出来。 这就为让心空白的静心做好准备。让心空白是最难做到的事情之一。睡眠期间心没有任何念头,但这时意识也中止。若在醒状态希望心成为空白,心则在想这个念头,而远远没有空白。然而,通过交替使用两个互不兼容的静心方式,让心处于集中与分散之间,就有可能达到让心空白这个艰巨目标。 这样,求道者可专注大师五分钟,随着心稳定于大师的形体,再把心稳定于 “我是无限” 念头之非人格静心五分钟。可通过睁眼静思大师形体,闭眼进行非人格静心,强调两个静心形式之间的差异。这种交替有助于使心空白,但要想成功,就必须对两个静心形式认真实践。虽然五分钟之后要换成另一个静心类型,但在第一个类型进行时却不能想它。没有集中就没有分散。一旦转变成功,就不要考虑第一类静心。分散必须像之前的集中一样彻底。当集中与分散快速交替时,心理运作就好比被一条来回拉的锯切穿。各种各样心理运作的消失有助于让心绝对静止,又不让意识陷入中止。 出现于求道者心中的所有念头,都是烦恼的形式,其根源在于所贮存的业相的动力。求道者只有把心控制到能随意排除一切念头时,心的焦虑才会消失。只有在彻底的内在沉默中,才能发现真理。湖面平静时,映现星星。心平静时,反映灵魂的本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