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🤖AI智能体构建引擎,智能编排和调试,一键部署,支持私有化部署方案 广告
**四瑜伽的关系** 通过巴克提瑜伽,心失去对身体和对宇宙的意识。在这个瑜伽,无限妄心(吉瓦)认为自己有别于无限智能(帕若玛特玛),从而敬爱它,专注于它。并且按照对帕若玛特玛的专注比例,失去对身体和宇宙的意识。心越敬爱帕若玛特玛,就越专注于它,也越对身体和宇宙无意识。达到最大专注程度,即完全失去对身体和宇宙的意识时,心便与帕若玛特玛合一。也就是说,吉瓦成为希瓦,崇拜者与被崇拜者合一。 同一个无限智能,妄想时是吉瓦,真想时是希瓦,不想时是帕若玛特玛。吉瓦通过对帕若玛特玛的巴克提(信爱)成为希瓦。因此巴克提意味着心从身体和宇宙转向大我,帕若玛特玛,无限智能。也就是失去身体和宇宙意识,获得帕若玛特玛或大我意识。无限心体验宇宙时,意识到其精与浊身体,也意识到精与浊宇宙,就是说它具有妄意识。这种妄意识是指对身体和宇宙的意识(觉知)。 心失去对身体和宇宙的意识,便获得对大我的意识。如卡比尔所言, “**惟有放弃身体和自我者,才可能获得纳拉延(主)。**” 对身体和宇宙的意识意味着低级意识,对大我的意识意味着高级意识。要从低级意识达到高级意识之顶点,心必须经过七个阶段。巴克提瑜伽的目的就是把心从低级提升到高级意识。这是怎样做到的? 通过不让心纠缠于对身体和宇宙的念头、欲望和行动,而是让它专注于对神(库达)的想念。它越是——通过转向大我——远离对身体和宇宙的想念,就越是超然于用身体对宇宙的体验。越是沉浸于对库达(其实是一个人的真我)的想念,就越是在从低级意识到高级意识的道路上前进。但只有当想念,巴克提和专注是真诚的且发自内心时,对身体和宇宙的念头才被遗忘。只有忘记对身体和宇宙的念头,心才能专注于对库达的想念,走上通往高级意识的道路。 对身体的意识失去时,对宇宙的意识自然也失去,因为对宇宙的体验只能通过身体进行。必须失去这种妄意识,心才能获得大我意识。正是业相让心意识到其身体和宇宙的,正是业相让身体对宇宙进行体验的。所以说,心要意识到大我,就必须失去对身体和宇宙的意识,也就是业相必须消失。 如前所释,业相的消失可通过竭磨和禅那瑜伽达到。在巴克提瑜伽,心变得对大我有意识,对身体和宇宙无意识,不是业相首先消失。达到巴克提最高点,获得合一时,业相彻底消失。 **在所有四个瑜伽,业相皆是逐渐消失的。但在竭磨和禅那瑜伽,心随业相的逐渐消失而向合一前进;在巴克提和珞珈瑜伽,业相则按心的前进而逐渐消失。** **在竭磨瑜伽和禅那瑜伽,在有意识状态对身体和宇宙的无意识依循业相的减少和削弱;在巴克提瑜伽和珞珈瑜伽,业相的减少和削弱依循对身体和宇宙的无意识。所以在巴克提和珞珈瑜伽,其过程不像在禅那和竭磨瑜伽在于消除业相,而在于业相(按照心向大我前进的比例)逐渐减少,最后(因心从身体和宇宙转向神或大我而)完全消失。** **在珞珈瑜伽,心相应地通过具体的过程达到止息或不思想,变得对大我有意识,对身体和宇宙无意识,不是业相首先消失。通过这个瑜伽达到最高专注状态,即涅未卡帕状态而非瑜伽三昧状态时,业相完全消失。** 这样在竭磨瑜伽和禅那瑜伽,心试图通过摆脱业相,获得对大我的意识;在珞珈瑜伽和巴克提瑜伽,心试图通过停止思想(珞珈瑜伽),或通过改变其思想取向或态度(巴克提瑜伽),获得对大我的意识。这四个瑜伽的共同目的是,在思想的、有意识的醒状态止息心,也就是把无限思想的虚妄转为真实,在有意识状态彻底消灭业相。是业相让心妄想,让它在有意识状态精细与粗浊地思想,让它体验宇宙而非大我。竭磨和禅那瑜伽乃是让心努力摆脱业相(以便妄想自行消灭)而非努力停止思想。珞珈瑜伽是让心努力在有意识的思想状态停止妄想(以便业相自行消灭)。巴克提瑜伽是让心从思想身体和宇宙转为思想大我,在思想状态消灭其妄想。 要让心在有意识状态停止思想,意味着让心思想自身而非身体和宇宙,这就是四瑜伽的目标。竭磨和禅那瑜伽是通过直接消灭业相;珞珈瑜伽是通过专注过程,在有意识状态停止思想,间接地消灭业相;巴克提瑜伽是通过在思想状态变妄想成真想,间接地消灭业相(因为是业相把虚妄给予思想,是业相使有意识的思想心思想想象,认识宇宙)。 大我证悟的含义是在有意识状态彻底消除业相。 **在竭磨和禅那瑜伽,业相减少到什么程度,心就前进到什么程度;当业相最终全部耗竭时,心(吉瓦)便与灵魂(希瓦)合一。**这意味着同一个吉瓦成为希瓦,曾经妄想的同一个无限心,现在真实地思想——这被称作与神合一(wasl-e Khuda),与帕若玛特玛结合。业相耗竭时,心就没机会精细与粗浊地思想,对宇宙进行体验。毕竟是微业相让心意识到身体和宇宙,使它进行精与浊体验,以便在现象中体验它们。 在珞珈和巴克提瑜伽,心因忘记身体和宇宙意识而前进到什么程度,业相也减少到什么程度。当最后,通过这两个瑜伽,业相全部消失时,心(吉瓦)便与灵魂(帕若玛特玛)结合,成为希瓦。同一个灵魂,不想时是灵魂,妄想(体验宇宙)时是吉瓦,真想(体验自身)时是希瓦。一旦业相耗竭,就不存在也不需要对宇宙和身体的意识。 在巴克提过程中,心常常融入或进入狂喜状态(hal, vajad),某种三昧状态。但这不是完美状态,因为业相还在,迫使心对它们进行精(欲望)与粗(行动)体验。在珞珈瑜伽过程中,心的专注强烈时,也会带来三昧状态,但因业相仍在,心也未达到完美,即使在享受三昧的时候。这是因为心从三昧降至低级层面时,业相则迫使它体验之。 但如果通过巴克提和珞珈瑜伽,心继续前进,直至达到最高的无业相状态(业相随进步而逐渐消失),心便达到完美(圆满)和涅未卡帕三昧状态。之后,心要么不降至低级层面(玛居卜);要么,若是下降(撒里克),也不是为了体验业相(它们已被消灭,不能被体验),而是为了拯救世界。玛居卜和撒里克皆达至完美,在思想的状态摆脱了业相;但后者是世界的拯救者——只是在这一点上无限地高级。 **心处于瑜伽三昧时,业相仍在那里附着于它,因而使它下降(使它有意识)以体验它们。心处于涅未卡帕三昧或超意识时,由于没有了业相,它则不被降到有意识层面(玛居卜)。但如果被降下(撒里克),它便意识到身体和宇宙,不是为了以精与浊形式享受业相(它们已完全消失,不能被体验),而是为了把自由(解脱)给予其它的受业相束缚而被迫体验宇宙,被迫思想想象的妄想心。** 通过这两个瑜伽之一,业相都终将会消失,虽然几乎不可能。这很多时候甚至要求很多次人生来完成这个消灭业相的瑜伽。然而,凭借赛古鲁的恩典,业相瞬间消失,心瞬间止息,完全专注瞬间达到,大我意识瞬间获得。 通过珞珈瑜伽,心努力在有意识的思想状态,停止自己思想身体和宇宙,虽然它继续体验过去印象并积累新印象。在巴克提瑜伽,无限心通过敬爱大我,通过爱——巴克提的实质——转向大我,失去对身体从而对宇宙的意识。但要获得大我意识,这种身体意识的失去必须彻底。 心从思想身体转向思想大我,即是巴克提。在巴克提瑜伽,心通过将身体思想变为大我思想,来证悟大我。(但要获得大我意识,心中决不能存有丝毫的身体意识)在珞珈瑜伽,心通过摆脱身体思想而非改变之,来证悟大我。 田心译自《无限智能》第 11 辑